2006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06年校友文萃 >

漫谈唐诗律句词类变性的意境美--潘金山(香港)高十一组2班【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07-01-12  【字体:

漫谈唐诗律句词类变性的意境美
潘金山 (香港) 高十一组2班

 【编者按】:香港<<大公报>>及其网站即日(2006年9月17日)在「文化>文学」版刊登此文。
        
请点击这里
   
     唐诗是我国诗歌成就的最高峰,律诗又是唐诗的中坚。鲁迅先生说过:我觉得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写完,以后倘不能翻过如来佛的五指山,大可不必动手。

    唐诗的最杰出代表当属诗圣杜甫,七律是在杜甫手上成熟和完善的,在他之前,七律仍属尝试阶段。他为了推广七律,曾被当时许多文人讥讽。正是由于他的开拓精神,才使得律诗特别是七律风韵在我国文化史上奔流不息,发出璀璨的艺术灵光。杜甫一生中写了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流传下来,其中五律六百二十一首,七律一百五十一首。李白一生写了九十多首「神理飞扬,兴趣天成」的五律,而七律仅写了九首(诗家公认的也只有一首《凤凰台》写得好一些,但遗憾的是这首诗一连用了三个「凤」字,明显属「犯忌」),其余为「英气勃出」的歌行体和古风七绝。

    那么,以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在律诗作品中为什么能达到「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的出神 入化境地呢?我认为,除了盛唐的繁华和晚唐的动乱给了诗人们以广阔复杂的灵感以及科举考试的刺激外,在方法上,还与诗人们高超的词汇运用工夫直接相关,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律句中词类的变性。

    词的分类,古今不尽相同,特别是名词,古人求工,分得更细,但由于中国文化的连续性,语言思维的客观性,近体诗遣词达意的逻辑规律基本一致,词类划分规律也基本一致。主要的词类当然是名词、动词,其它的词类有形容词、副词、连词、介词、数词、量词、方位词等等。律诗除了要求平仄和押韵外,中间颔联颈联还要求对仗,对仗又要求意义上相对,并尽量求工(同小类相对),这样一来,写诗的难度就很高,如墨守成规,处处照套,容易因词害义,或被迫采用冷僻字,写出来的诗未必美妙,往往显得呆板平淡,甚至令人费解。唐人律诗高手为突破困境,经常采用一个高招──词类变性。词类变性后,既保持符合格式,思维空间也大大拓宽,用词的自由度也大大提高,而且产生了一种出乎意料的妙不可言的意境美,使律诗锦上添花,魅力无穷。

    唐人的词类变性,主要有以下十二种手法,现举例说明(变性的词用黑体字,原诗题目省写)
    
1.名词作形容词用:  
    「云霞出海,梅柳渡江」(杜审言:和晋陵陆)
    「虫声不去,色意何如」(杜甫:除架)
    「日繁鱼鸟,天足芰荷」(杜甫:暮春陪李)
 
2.名词作动词用:  
    「子能细石,吾亦清泉」(杜甫:白纕西)
    「宁问春将,谁怜西复」(王维:愚公谷)
  
3.名词作副词用:   
    「老马知道,苍鹰着人」(杜甫:观安西兵)
    「游欢有客,寝赋无衣」(储光羲:洛阳即事)
    「絺幕联事,坛场降神」(储光羲:登风伯坛) 
   
4.专有名词作形容词用:  
    「孤幛碑在,荒城殿余」(杜甫:登兖州)
  
5.形容词作动词用:  
    「疏钟月夜,幽梵花台」(储光羲:苑外至)
    「涧花粉色,山月灯光」(王维:从岐王)
    
6.形容词作副词用:  
    「美花映竹,好鸟归山」(杜甫:奉陪郑驸)
    「牢落烧栈,苍茫筑坛」(杜甫:王命)
    「菱蔓难定,杨花易飞」(王维:归辋川作)
  
7.颜色词(形容词)作名词用:  
    「塞柳行疏,山梨结小」(杜甫:雨晴)
    「入桃花嫩,归柳叶新」(杜甫:奉酬李)
    「绿垂风折笋,绽雨肥梅」(杜甫:陪郑广文)
  
8.动词作名词用:  
    「天意存复,神工接混茫」(杜甫:滟预堆)
    「途穷那免?身老不禁」(杜甫:暮秋将归)
    「白云回合,青霭入无」(王维:终南山)

 9.动词作形容词用:  
    「绿林客少,赤壁人稀」(刘长卿:送和州)
    「童望村去,犬随人还」(王维:淇上田园)
    「泪逐杯下,愁连笛生」(杜甫:泛江送客)
   
 10.动词作副词用:  
    「同调谁惜?论文自知」(杜甫:赠毕四)
    「到水穷处,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出依青嶂,生伴绿地」(李颀:篱笋)

11.动词作介词用:  
    「鸠形刻杖,龟壳支床」(王维:春日上方)
   
12.不及物动词作及物动词用:  
   
「感时花泪,恨别鸟心」(杜甫:春望)
   
    由上可见,诗人往往巧妙地运用词类的变性,恰当地修饰诗句中的成分,使诗句意境空间和色彩都大大增加了,显得更新鲜、更奇妙,产生出人意料的美。这也类似当代的「移觉修辞」,例如:描写「歌声」,一般都用「听觉」词汇,如「悦耳」「嘹亮」之类,但也有人用「味觉」词汇来描述,如「甜美的歌声」,语句就显得更优美。

    这些诗句的某些成分,如不采用变词性,刻意用「正归」的词类来修饰,则诗味可能大减,跌落俗套。同时,由于变词性,可选用的词汇增加了数倍,这又大大增强了律诗的活力。

    必须指出:古代汉语词汇并不发达,原因是中国生产力长期不发达,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城市化的程度也很低,信息交流少,又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战乱,又长期受儒家思想和封建迷信的束缚。我国虽然历史悠久,但文化发展并不快,词汇量并不多。一般人会问:中国古书多,文字多,词汇怎会不发达呢?其实,汉字虽多,但大多数是方言字,无法通用,词汇也是如此,通行的字词并不算多,即使是北京前几年出版的汉语词汇大全,最多也只有十万个(英语词汇则有一百万个),其中还包含计算机使用二十多年来爆炸性地产生的相当多的新词汇。这十万字词(当然已淘汰了一些「死」掉了的字词)和我们三千年的文化史是不相称的。古代由于信息不发达,新产生的词意不易约定俗成为新词语,古人只好把新的意思附在原已通行的字词上,因此,古代一词多义的很多,造成古文不易理解准确,例如:「兵」字就有这么多意思:战士、军队、驻军、战争、进军、战略、战术、武器、军需等,这一词多义也是古人不得已而为之。

    唐朝诗人们能善于运用变词性,这或许可以说是中国人的天才表现。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