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05年校友文萃 >

忆 乡 音------------------李越秀(马来西亚)初32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07-01-18  【字体:
 


李越秀 (马来西亚) 初32组

 
     
 

李越秀校友近照

    二十多年前,当我第一次踏足大马这块陌生的土地时,我因听到「丽的呼声」播出的一曲「采茶灯」而惊诧不已。因那是我小时候在故乡国专幼儿园曾跳过的一支印象最深刻的舞曲,刹时,那乡愁、乡音犹如一股暖流激荡着我的心,也不知是悲是喜,当时,我极力的抑制着泪水,不敢让它流下。之后,许许多多熟悉的歌声、舞蹈、音乐、文字、语言、图画在我难以想象之下纷纷展现在我生活的周围。在漫漫的岁月里,我因它们而不感到寂寞、孤独。尽管思故乡故人的心从未断过,然而,在异国能强烈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民族情意结却是紧紧地系着我,使我终能在这赤道岛国的边缘,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小的角落,沉醉在自己的母语和文化艺术中,自得其乐。

    好友朵拉曾到厦大游学,回马后写了一篇短文,发表在《星洲日报》
,题目是「走过南音的街道」。当我阅后这篇文章,内心里刹时翻滚着多年以前的那股暖流。我仿佛在字里行间听到隐隐传来故乡的南音,一种遥

 
 

远的、熟悉的乡音;一种小时候贴身的感觉油然而生。然,我却是不懂南音的,之所以那么熟悉这种也叫「南管」或「南曲」的音乐,是因为我慈爱的父亲。他生前犹喜爱听南音,不仅喜欢听,更喜欢唱,记忆犹深的是他常在清晨或黄昏,摇动着家中那架古老的留声机,安上唱针,小心翼翼地放在唱片的边纹上,当音乐一响起,他就拍着手掌,边听边和着,那种陶醉的,悠然自得的神态,而今忆起,依旧活灵活现。

    我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从小就接受新音乐的薰陶,故对这种古老的乐曲一窍不通,更别说唱了。然而,它却是父亲及老一辈乡邻的最爱,年轻的一代虽然不懂,却从不排斥,它仿佛是故乡的山山
水水,令人感到亲切,熟悉、理所当然;它也代表着一种乡音,一种闽南人独特的地方音乐,充满着浓厚的闽南民间情调,悦耳而动听。今年春天,有大马朋友初访故里寻根,途经鲤城,在泉州湾的现代茶馆里欣赏到这种古乐,即刻惊为天籁,赞叹不已。返马后,迫不及待相告,并找出一叠她父亲生前的遗物,陈旧的、发黄的、破烂不堪的小册子给我看,我几乎是失态地惊叫了起来。天啊!那简直是「过了春的大白菜」「隔年的黄历」啊!在这里怎么可能会有人典藏这样的东西?我看着那粉紫色的封面,最上面写着「陈三歌第一册」「特别最新」大标题是「五娘掞荔枝歌」,整个画面是一丛竹子托着一面镜子,镜内绘着陈三真容,另一册是梅花托着镜内的五娘真容,还有一册是「益春告御状歌」,每册的最下面都写着「厦门会文堂书局发行」,没有注明年月,也不知是哪个年代,总之是来自故乡的古董书。我不敢详细翻阅,因太陈旧,太破烂了,又黄又黑的薄页上斑斑点点,一不小心就会纷纷洒落一地,可这是经典的南音唱词《陈三五娘》,是闽南人家喻户晓的剧目,看着那古早的印刷密密麻麻的楷书,我忽然间好像看到一个梨园的名伶,穿着华丽的古装戏服,踩着莲步,从远古的年代翩翩向我走来,为我唱起故乡的南音……

    南音,在我的心灵里,是一曲永远的亲情,它也将世世代代萦绕在故乡人的心中,成为闽南人最美的乡音。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