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05年校友文萃 >

乌鸟殷殷母校情------------黄元佐(梅山)原国光中学教师/高四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07-01-17  【字体:

乌鸟殷殷母校情
 黄元佐 (梅山) 原国光中学教师 / 高四组

黄元佐老师近照

    在世纪之交,走过人生工作历程的我曾经写一首《六十抒怀》:

    甲子重新告退休,人生到此又何求!
    运途每在崎岖簸,荣誉全由拼搏酬。
   
志擬黄牛耕默默,身如红烛化幽幽;
   
杏坛回首无虚度,不负长年心血流。

    这只是我对教师生涯抒志述怀而已。然而要是静下心来回顾当年学习与工作的精彩片段,那简直好像大海滩上的贝壳,俯拾皆是。回首往昔,我的思想感情总是像潮水一样,涌向母校国光中学,把一片生活的贝壳冲向海滩,让它闪耀在我的眼前。
    说来也巧,我一生只读过三所学校,工作也只是三所中学。在十六年的学习生活中,有六年是在国光母校度过,时间长,记忆也深,因为这是我金色年华的成长阶段;在三十六年的教师生涯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母校工作,时间最长,感情最深,因为这是我教学、业余写作逐步走向成熟时期。总之,我一生的学习、工作,大部分都在母校,直至退休返聘多年以及购房定居也在梅山,梅山是我的第二故乡,母校就是我的家,所以我深深爱着母校。

    我的第一故乡是在罗东镇振兴村。我出身于农民家庭,父亲、叔父(养父)都读过私塾,并且写得一手好字。我从小受到父辈的薰陶、教育,因而在小学阶段学习优秀,书法往往获奖。当时我二哥曾在罗英中学读书,闻说国语老师潘钟(举逸)是清末举孝廉的社会贤达,我便好奇地去听他吟诗,回来跟二哥吟起了杜牧的《赤壁》。解放初,我村塾师黄心礼在家乡办私塾,我父亲很感兴趣,将我送去读一年私塾,所以《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古文观止》和《指南尺牍》都能背诵,打下了古典文学的初步基础,了解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初步懂得近体诗的格律,并且写了几首通俗的绝句。小学毕业时,大多数同学报考二中,只有我和黄朝典两人怀着对新知识的渴求和对李光前先生办学精神的仰慕,舍近求远特地到国光中学报考,一读就是八年。

    1932年国光中学由山美芙蓉桥头(现国专小学)迁于大山窝新址。当时学校正在大规模兴建,新华楼、延平楼、梅山楼等还未建造,但已初具规模。我们进入全新校舍学习,一切都感到新鲜,更感到在母校学习是种幸福,因而珍惜这个学习机会。对于从小失去母亲的我来说,这样美好的学习环境就像是我的温暖的家。

    勤奋学习,努力进取、以求得像黄心礼、潘钟老师有广博的知识,这是我当时心目中的学习准则;加上父亲、叔父的勉励,所以我在学习上从不懈怠。虽然我现在已经六十多岁,近几年来的许多学生家长就是我六七十年代的学生,但我至今仍然珍藏着母校的两张纪念品——一张是1956年“三等甲”奖状,一张是我美好往事的回忆。

    高中阶段,文学与汉语分科,从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唐传奇直至明清小说都选入课文,使我第二次走进古典文学的殿堂,因而激发了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平时我和李金川、李日升背诵古文都很快。有一次,李日升背诵《孔雀东南飞》竟然比我快,竞争意识使我一跃而上,终于保持了语文的优秀成绩。高三年时,郑守畋老师教我们的语文,他备课认真,讲解透彻生动,在我们的印象中十分深刻。课余我们同他接触也较多,直至考上大学和工作后都经常想念他。八九十年代,我往福州参加高考评卷,曾多次拜访他。杨双溪、姚呈祥、郑守畋三位老师在批改作文方面,往往抓住问题关键,指出我的努力方向,也激发了我的写作兴趣。除了课内作文,我还能做读书笔记,利用暑假写观察日记,以至高考时我毅然报考中文专业,大学时就在全省各小报发表诗歌习作。

    我从小对地理也很感兴趣,因此和柯敬恩教师很好,晚自修结束后经常到他宿舍叙谈。平时地理填图、我都争取少错漏、少批红。有一次考99分,而黄明珍向学竟然100分、对我产生一种压力,今后就注意到不随意错过1分,终于两人地理成绩始终保持在班级前列。兴趣使我与柯敬恩老师结成较密切的师生友谊,保持了四十余年的联系,直至他不幸谢世。

    学生工作对一个人的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它锻炼着人的意志与能力,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方面,在我记忆中十分深刻,值得我回忆。五十年代,在南侨楼边与体育场边的校路间有一个图文并茂的宣传园地,这就是当年国光中学的窗口——《国光周报》宣传栏。宣传栏共有九个木架子做的版面,顾名思义每周出版一次,由学校语文组和学生会组织出版。这个别开生面的宣传栏随着校园的改建而几度兴废,现已成为历史陈迹,然而它留下我们这代人的辛勤血汗和历史的印记,因此记忆犹新。

    去年校友回校日,香港林智育校友欣然拨冗参加。午餐后,我们共同回忆当年举办国光周报的美好岁月,他神秘地从行李袋中取出一件珍藏著四十五年的比黄金还珍贵的宝贝——国光周报工作人员表册。啊,这是母校光辉的一页!工作组:朱光兴、林光权、周祖禁、陈汉忠、杨双溪老师;出版组:黄国栋、黄援助、黄巴黎、蔡梅团、林智育;还有通讯组、绘画组、缮写组一百个人左右的名单闪耀在我的眼前。我展开思想的翅膀,飞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

    那时,我和黄国栋等是出版组的主要负责人。其实我从初二年开始就参加出版组工作。这个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每星期日出版时,我都要事先安排好缮写员;出版时,先将九个大黑板抬到延平楼下洗乾净,然后安排好版面,用白色广告颜料抄写,最后用各色广告颜料写好标题,再抬到南侨楼边装在黑板框内。每个黑板都有几十斤重,既要有毛笔书法基础,又要经受体力锻炼,而且要经常牺牲个人休息时间。然而,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的黑板报呈现在全校师生面前,当每周满足同学们的一次文化饱餐之后,我辛勤的汗水仿佛化为一股甘泉、热流,内心也是美滋滋的。当时各班通讯员踊跃投稿。如黄种生、林智育、李远荣就是其中撰稿数量颇丰、质量又好的通讯员。时间一长,各组的同学都熟悉了,感情也更融洽了。所以几十年来,我们保持互相联系,甚至成为好友,那是理所当然的。

    五十年代,母校就是一所省重点中学,素质教育抓得很出色,它促进同学德智体全面发展。学校组织各种兴趣小组,有合唱团、戏剧组、铜乐队、乐器队,还有美术、体育兴趣小组,在下午第三节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学校每学期都举行一次文娱晚会,每年举行一次体育运动会,文娱晚会形式丰富多彩,有合唱、独唱、小组唱、戏剧、小品、舞蹈等。当时侨生多,节目中有不少是从东南亚移植来的,如伞舞、竹竿舞等都很精彩。体育运动成绩突出,很多项目破省、市纪录,林素华、谢桂英等就是当时的出色运动员。我兴趣音乐,参加合唱团。我曾经有一个学期是走读生,必须在第三节参加活动后才能回家,要走三四公里,还要摆渡过河,往往独自一个回家,到家已是暮色四合,但我仍然坚持参加,晚会上我们演唱过《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革命歌曲。在活动中,我与魏超才老师关系也就密切了,以至数十年来和他通讯、交往,从中学习了不少音乐知识。这种对音乐的兴趣又进一步激发我去学习笛子、二胡、琵琶、洞箫等民族乐器,乃至在家乡向南音老前辈黄礼述先生学习南曲。这些音乐爱好,除了陶冶自己的情操外,在大学及三四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无不充分发挥其作用。曾在南安五中、六中兼教音乐,又担任多年宣传队长。总之,在母校的培养下,我的德智体美都得到发展。

    离别母校之后,不论在大学学习还是走上工作岗位,母校总是在我的心中梦萦魂牵。我总为能在母校学习而自豪,也总想能为母校奉献而尽心尽志。终于在二十二后的1980年,我调入母校工作。其间有四年大学的梦萦,有十八年工作的魂牵,而今更多的将是“我乌鸟私情”“尽节于陛下(母校)之日长”。所以,当张宝殿老师在全体教师会上致欢迎词时,我心中的喜悦油然萌生,当我与当年的老师、同学一道走向教室时,我心中豪情满怀;当我迈步在当年的红砖绿瓦高楼下,倘佯在玉兰花前和花坛边时,我心中更坚定了报效母校之心。啊,母校!我在你怀抱中成长,我将用后半生的心血浇灌这满园的桃李。当时我曾写下《调回母校任教感怀

七律二首:

人到中年家累身,调回母校感怀深。
韶华负笈凌云志,半世舌耕归鸟心。
报国犹欣逢鼎盛,育才何惧历艰辛!
愿同群骥齐征战,四化疆场展足奔。
驹光如客感行休,睽别依稀廿二秋。
花木含馨沿校路,书声成韵出红楼。
当年窗友鸿飞去,旧日良师鹤发稠。
且喜后生初颖脱,教坛生气志方遒。

南安五星中学语文老前辈74高龄仍不放下教鞭的廖文友老师闻讯欣然唱和云:  

培育英才托此身,知君荣调感应深。
韶华未负当年志,诗笔能宣此日心。
万里征尘方滚涌,三更灯火不艰辛。
文旌今指旧游地,四化挥鞭跃马奔。
栽李培桃志未休,辛苦浇灌几经秋。
马融绛帐留余韵,潘令红花映小楼。
奉和莫嫌佳句少,朗吟应觉友情稠。
梅山风貌东溪水,难得与君日唱酬。

    调回母校后,我始终致力于教学,潜心钴研,不断探索。多年担任高中毕业班教学,普遍受到学生欢迎,高考成绩频频传捷。曾多次荣获学校及南安市教育局荣誉证书、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奖教金、省市作文竞赛指导奖。在第二课堂活动方面,我与周祖禁、陈嘉平、李集福、李立仁、陈金全等老师于1984年组织芙蓉文学社,出版《芙蓉》报,历时十年,共出版二十期。当年校友巫庭光、李远荣、林智育等分别给我们以经济上的支持并惠寄稿件。十年来文学社培养了一批批写作尖子,很多文章选登于省级刊物《中学生语文报》等。这些写作尖子已在海内外接火传薪式地发挥着巨大作用。如陈章志就是厦门市委办公厅的一支笔杆子、李春娴在厦门受到厂方重用,经常为厂方撰写文章,洪少春是南安师范宣传喉舌的主办人,潘琼来、吴秋林是香港报社的编辑、记者。可以这样说,国光中学发扬了五十年代的传统,学文活动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教学上我的另一项工作是担任语文组长。上任伊始,我认为首先要搞好团结,然后才能致力于教学和开展教研活动。因此我在搞好团结的基础上,一方面深入开展公开教学,培养教学新秀,另一方面继续抓紧第二课堂活动,办好《芙蓉》报。十年来,语文高考成绩斐然,1993年语文高考成绩文理科分别列居泉州市第三、四名,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语文学科会议在我校召开,为母校争得荣誉。

    在致力于教学同时。我坚持业余写作,并取得一定成绩。我现在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福建诗词学会会员、南安武荣诗社社委、梅山乡讯编委、梅山镇南音协会理事兼秘书长。至今我已创作诗词数百首、楹联数百副,尚有一定数量散文、新诗、南音新词。作品发表于《中华诗词》、《福建诗词》、《福建侨报》、《人口与家庭》、《泉州晚报》、《泉州政协报》、《影剧报》、《仰恩大学报》、《泉州师专》、《清源》、《清源诗刊》、《刺桐吟草》、台湾《泉南文化》、新加坡《南安罗溪公所庆祝成立六十周年纪念特刊》等海内外几十种刊物。作品入选甘肃省《烛光吟》、河北省《当代新千家诗词选》、北京《中华自咏诗词精选》、北京《20世纪中华诗人代表作》、北京《盛世盛典诗词联大观》以及贵峰祖祠碑林。楹联入选南安天柱山碑亭、南安埔头黄氏家庙建筑群、南安坑口宫古迹、罗东镇“崇福亭”、母校东凉亭及东溪流域部分民居建筑。1989年荣获南安市国庆征文优等奖、1991年荣获泉州市刺桐吟社、泉州晚报社联合举办的“刺桐杯”旧体诗词征文佳作奖,1996年荣获泉州市委宣传部、泉州晚报社、泉州电视台联合举办的泉州迎“七一”书画比赛优秀奖,1999年荣获南安市第六届南音大会唱创作新南音《梅山人民喜迎大合唱》优秀奖。个人传略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20世纪中华诗人传略》。

    特别要提的是这些作品中,有百首以上是咏颂梅山和母校的。在母校每次盛典、活动中都能以诗文热情讴歌。诗歌是感情的集中表现,我对梅山、母校的热爱都倾注在诗文之中。

    我已于1997年退休,由于母校教学的需要和我对母校的热爱,至今我仍然接受母校的返聘。有几所中学要聘请我,我都这样回答:“只要母校需要,我一定不计条件为母校服务。”实际上也是:这样,自接受返聘以来,我的教学更认真,学生也更欢迎。而且我还为母校撰写文章、诗联,举办南音兴趣小组,为母校步入全国示范性高中竭力奉献。有《退休抒怀》诗为证:

退而复聘未能休,教苑耕耘四十秋。
已惯孤灯陪独影,何愁白发布盈头。
春蚕无悔丝将尽,老马深谙路尚修。
余热捐输凭奉献,不辞心血付兹流

选自2002年国光中学香港校友会编辑出版的【思源】一书中

作者黄元佐老师任主编的<<梅山乡讯>>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