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内心律令
刘再复 (美国) 高五组
![]() |
作者刘再复校友 |
(一)
感谢北京大学香港校友会邀请我参加校庆论坛,使我有机会表达对蔡元培先生最高的敬意。蔡元培先生的名字,对我来说,不仅是一种象征,而且是一种召唤,只要蔡元培的旗帜一举起,我就会恭敬地来到他的伟大灵魂的面前。
在许多论述蔡元培的著作中, 我最喜欢梁漱溟先生先生一九四二年发表的文章(题词<纪念蔡元培先生>)。他说:「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学问,不在事功,而只在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全国, 收果于后也。」
蔡先生确实开创了全新的风气,甚至无可以说,蔡先生一生都在开风气,无论是在微观上打破男生女生对立、文论理科对立的旧制, 还是在宏观上把教育的内函结构从三维(德、智、体)拓展到五维(世界观教育、美育)都在开风气之先,而特别让人敬仰的是他开创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先河。这是破天荒的创举。不过,这里我先要补充梁漱溟先生说:蔡元培之可贵不仅在于开风气,而且还在于他「但开风气不为师」(龚自珍的诗句)。具体地说,就是他开了风气,领了潮流,却仍然极为谦卑,毫无功名之心,绝不热衷于权力操作与名声操作,绝不热衷于大师、导师、主席、主编、经典等媚俗欺世的商业品牌,更不热衷于占据学术山寨称王称霸、呼风唤雨,从而给我们提供一种最美的做人、做知识分子的平实作风。从上世纪到今天,中国缺少的正是这种作风与情怀。
(二)
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最重要的不是看其书本语言,而是看其行为语言。纯粹的、高尚的行为语言又可以变成风范语言、神圣语言。释迦牟尼、慧能不立文字,但他们的整体生命历程却构成神圣语言,蔡元培先生有学问,但著作并不多,然而,他却以自己的行为和胸襟,构成一种伟大的风范。蔡元培的名字,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产生的一种新型知识分子的风范文本。
蔡元培先生一九一七年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其兼容并包的行为,早已成为一种时代性寓言,他不仅包容保护新文化运动激进的主将与急先锋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而且包容保护留长辫子和固守旧方法的辜鸿铭、刘师培、黄侃、陈汉章、马钗伦等。仅仅保护陈独秀一事就是蔡先生行为语言的千古绝唱。陈独秀可不是一般人物,他是当时文化界高举革命大旗的陈胜吴广,个人生活又有许多庇癖,校内外攻击的声音接连不断,但蔡元培先生坚定地做他的保护伞,义无反顾。当陈独秀的保护伞不容易 ,当辜鸿铭的保护伞也不容易,蔡元培保护守旧人物,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与悲悯,而是超越政治判断对人间才华的欣赏与珍惜。这种对才华和智慧的审美态度与保护态度,是新文化运动中最有诗意的故事,它包含着尊重文化的心灵原则。此一故事将成为精神丰碑,流传到今后的千年万年。
(三)
应当承认,学习蔡元培先生是很难的。蔡先生的包容、兼容、宽容,不是一种人生策略,不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学问,也不是他作为校长而制定出的政策,而是他的一种天性。他天生就有一种天空大海般的博爱的襟怀与性格。换句话说,蔡先生尊重不同声音、不同选择不是他的职务的要求,而是他的内心的绝对命令。如果「兼容并包」仅仅是一种策略手段,就可能今天「放」,明天「收」,今天让你讲话,明天叫你闭嘴,完全与真情真性无关。而蔡元培的行为却全然出自心灵。能把兼容并包的理念化作内心律令,这才稀有,这才伟大。
说蔡先生开风气,从正面讲是他开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风气;从背面讲,则是他彻底地拒绝数千年来形成的一种专制体系。专制包括专制制度、专制人格与专制氛围。文化大革命中的「群众专政」形成一种氛围,这是最令人难受的。蔡元培先生一生都在反对专制独大,这是毋须论证的,而最为了不起的,则是他在与专制制度交锋的同时,也拒绝专制人格。所谓专制人格,就是只许自己说话,不许别人说话;只许别人说支持的话,不许别人说反对的话。许多反对专制皇帝的农民起义领袖革命成功后也成了暴君,许多民主战士却满口语言暴力,就因为自己身上也有专制人格。蔡元培最宝贵的是身上毫无专制的影子。他不仅与专制制度决裂,而且也与专制人格决裂。他在自已身上扫荡了专制的细菌,所以才在无意中创造出一种光辉的自由人格,一种没有任何霸气、官僚气、权威气、革命气、匪气、痞子气的优秀人格。
(四)
蔡先生的包容精神除了与他的天性有关之外,还与他后天形成的彻底的「和而不同」的哲学观有关。前些时,我的朋友刘心武发现蔡先生在谈论《红楼梦》的文章中说了这样的思想:「多歧为贵,不取苟同」。(出自蔡先生为寿鹏飞《<红楼梦>本事辩明》一书所作的序,1927年)这就是说:有各种不同的分歧意见是很宝贵的,不应当立即把它变成一种统一的声音。蔡先生这一理念即是我国古代「和而不同」思想的发扬光大,又是我国近代多元文化思想的开端。真正的「和」是「和而不同」的和,是尊重歧见的和,不是绝对精神的「和」,不是权威统摄下的和。真正的和谐是尊重不同主张、不同意见的和谐。这种思想,我国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形成。东周时期,郑垣公问史伯:周幽王有什么弊端?史伯回答:周朝最大的弊端是「去和而取同」。并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是多种声音的整合,「同」则只是一种声音的独尊。所以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蔡元培是真君子,他有心灵原则,又深知原则如何实现。显然,他意识到教育空间、文化空间是一种属于所有人的公众空间,它不像参谋部作战室、外交部会客厅等此类只属于少数人或只属于政府、党派的空间,他是不同立场的知识分子共享的、可以独立思考、可以自由思想的空间,所以他尊重这种空间的特性,让自己性格的亮光照耀了这种空间。
多年前,李泽厚先生和我在《告别革命》中就说,二十世纪是语言学的世纪(工具本体的世纪),二十一世纪将是教育学的世纪(人本体),即重新树立人、塑造人、培育全面优秀人性的世纪。面对新世纪,我要在心灵的山顶上呼吁:让我们高高、高高地举起蔡元培灵魂的火炬。
2005月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