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您的位置:首页 > 峥嵘岁月 > 校友风采 >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桂林【校友风采】

上传时间: 2009-05-20  【字体:

世间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辛和勤奋劳动而得到——美国•爱迪生

    陈桂林, 空间红外遥感专家。1941年生,福建南安人,国光中学初二十二组、高七组学生。1968年毕业于西安交大无线电工程系电子计算机专业。曾任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研究员,FY-2气象卫星副总师。1997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999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长期在科研第一线从事红外光电技术研究,是我国静止气象卫星红外光电遥感技术研究的带头人。负责研制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核心探测仪器——多通用扫描辐射计,先后用于1997年发射的FY-2A星和2000年发射的FY-2B星。研制中,制定并实现了技术先进、符合国情的总体方案;确定并组织突破了空间光机扫描与红外探测的多项关键技术;发展了我国空间红外遥感仪器的辐射定标实验技术,经历十多年的艰苦努力,使我国静止气象卫星获取的三种图像质量,在总体上达到目前国外正在应用的同类卫星的水平,这是我国卫星红外光学遥感技术的重大突破。在光电检测技术的研究中,将技术创新与工业应用密切结合,深入现场解决新技术应用的问题,对热扎圆钢在线光电检测技术及其发展应用有突出成绩,已发展成系列性的仪器。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资料来源:2003年福建省南安国光中学出版之《蔚为国光》)

 
2001年中科院上海分院沈文庆院长祝贺陈桂林当选院士。
 
中科院院士陈桂林—— 拼命和时间赛跑

    去年夏天,台风“麦莎”、“卡努”来袭,在它们行进途中,一直被一双天上的“眼睛”紧紧追踪,这就是“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桂林作为“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副总设计师,为了能掌握第一手气象信息,累坏了自己的眼睛和耳朵。

  陈桂林全面负责多通道扫描辐射计的研制工作。多通道扫描辐射计是风云二号的主体仪器,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设计制造这种仪器。从接到任务起,陈桂林就开始与时间赛跑,主持制定实施方案,带领课题组成员攻克上百个技术难点,仅用3年时间就完成了原理样机的研制,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重大贡献。从事科研工作几十年,陈桂林几乎从未停歇,从未休假、疗养,即使出差,也是抓紧时间,完成任务后尽快回到研究所工作。

   1989年,正当他带领大家完成多通道扫描辐射计初样产品研制时,因为过度疲劳,得了突发性耳聋。但他还是强忍病痛,坚持工作。住院治疗后,病情稍有转机,他又立即投入工作。如今,陈桂林的左耳已听不到任何声音。1994年1月,陈桂林在西昌卫星基地参加风云二号气象卫星首次发射工作,一只眼睛忽然什么也看不清楚,经诊断为视网膜脱落,在医生和领导的一再催促下,他住进了医院。如今,63岁的陈桂林右眼视力不到0.1,但他戴着眼镜,依然奋斗在科研第一线。陈桂林带领团队完成了三套初样和五套正样辐射计、两台正样精太阳敏感器设计等科技攻关难题,去年6月,“风云二号”C星正式投入业务运行。面对荣誉,陈桂林说,“这是国家实力的表现。” (资料来源:2006年1月18日解放声音)

 

   

 

    院士概况: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设立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获得院士称号的科学家,具有崇高的荣誉性和学术上的权威性,是我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学术成就和学术造诣,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的水平。他们为我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

  中国科学院自1955年建立学部以来,上海地区共有136位院士,他们分属于中国科学院六个学部,其中数学物理学部20人;生物科学和医学学部46人;地学部5人;技术科学部22人;信息技术科学部12人;化学部31人。

  在136位院士中,1955年当选的17人;1957年当选的1人;1980年当选的35人;1991年当选的28人;1993年当选的7人;1995年当选的6人;1997年当选的6人;1999年当选的10人;2001年当选的6人;2003年当选的6人;2005年当选11人;2007年当选3人。(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

 
 

 <<芙蓉网>>按:<<校友风采>> 栏目旨在与大家一起分享校友们奋斗的艰辛历程和生活体验,它将记载著国光人奋勇拼搏的精神和不懈追求的足迹。希望校友们踊跃推荐,无论是对话、采访、个人简介等体裁我们都欢迎。请把稿件及照片(包括个人照)电邮到:info@fu-rong.cn 谢谢!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