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翔云校友简历介绍-------------【校友风采】
上传时间: 2008-06-17 【字体:
大 中 小】
世间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辛和勤奋劳动而得到。——美国•爱迪生
|
林翔云校友简历介绍
 |
林翔云,1952年生于福建南安。无党派人士,福建省政协第6、第7、第8届委员。技术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职务:厦门牡丹香化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工程师、调香师,厦门市牡丹香料研究所所长,厦门涌泉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监,厦门市绿源林业与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厦门绿盟科技有限公司专家组成员,广东省医药保健品技术开发中心研究员,厦门市科技咨询专家,厦门市职称评审专家,福建省香料工程技术中心主任,福建省香化协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人才研究会理事,福建省经济林协会副会长、专家组成员,福建省化工协会理事,中国香化协会天然添加剂委员会主任、芦荟专业委员会主任。1990年被国家科委、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2003年起受聘在厦门大学兼职教授香化专业课程。
他11岁(小学一年级和五年级都“跳级”)时,考入福建省级重点中学——南安国光中学,12岁时因在一次地区数学竞赛中获得第一名而提早进入高中班听课,14岁时已念完高中数理化全部教程准备参加高考。恰逢“文革”学校停课“闹革命”,回家乡南安洪濑镇,在镇办化工厂里当小技术员,设计生产了肥皂、香皂、卫生球、蚊香、卫生香、烧碱、纯碱、硫化碱、多硫化物、泡花碱、大苏打(硫代硫酸钠)、硼砂、轻质碳酸钙等,同时为镇办竹器厂的竹屑利用设计并少量生产了建筑用纸筋、羧甲基纤维素、木糖等,为南安造纸厂的废液利用设计并少量生产了硫化黄棕、硫化栗棕、硫化草绿染料等。在南安、泉州有“化工小博士”的绰号而小有名气。
1969年到南安罗东公社插队落户,为生产队制作中曲、庆曲发酵饲料和九二0(赤霉素)、白僵菌、青虫菌、5406、银耳、香菇、草菇、蘑菇菌种,这些工作在当时都是超前的。1970年撰写了第一篇洋洋数万言的论文《高等真菌的综合利用》寄给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学革命》编辑部以内部资料印发并为此在北京召开了专门会议讨论,与会者都不相信论文的炮制者竟然是一个18岁的“小青年”!。
1971年参加赤脚医生培训班后当农村赤脚医生,学会了用针灸治病,认识了闽南地区2000多种药用植物、并对它们的化学成分、药性机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工作,同时为南安罗东医疗所制作、配制各种农村常用中草药制剂(“一见喜”胶囊、感冒冲剂、烫伤膏、肺炎贴等)供应各地使用。
1974年到南安官桥东星化工厂担任技术总负责人,首创“冷法生产皂化溶解油”新工艺,在当年上海召开的“华东六省一市石油工作会议”上被专家们认定为“石油加工工艺的一大突破”,建议向全国推广。该厂生产的皂化溶解油将原《石油产品手册》中此产品的“储存期限”从3个月改成3年——大大地提高了产品稳定性,实际上他在1974年已无意中应用了当今最热门的“高新技术”——微乳化技术(现用于制备纳米材料)。这期间本人又通过试验提出和创造了利用牲骨生产照相用明胶和牙膏用磷酸氢钙的工艺、利用再生机油生产润滑脂、齿轮油、白矿油的工艺,用蓖麻油制造刹车油和“太古油”(纺织用柔软剂)等。
1977年他创造了“一缸法”生产农药敌敌畏工艺,在南安新蓝化工厂投产;
1978年创造了“复分解法生产磷酸二氢钾”工艺,在建宁第二化工厂投产;同年为南安罗东化工厂设计了鞋用胶粘剂、果葡糖浆、农用蛋白胨等产品的生产工艺并投产(福建日报以“罗东公社起用能人创办化工厂当年获利”在头版作了报道),全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他以高分考入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化学系张懋森教授的研究生,是当年全国唯一从初中“跳”上研究生的,为此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特地安排他在全校大会上介绍自学经历。
1980年,南安洪濑镇政府采用他在官桥东星化工厂一个成功的实验决定筹建第二化工厂,並被聘任为副厂长,实际是总工程师,为该厂设计了全部工艺流程、安装设备、编写全厂员工培训讲义、建立实验室、培训技术人员和化验员等。当年5月份一次试车成功,年产各种无机盐10000吨,填补了省内化工方面数项空白。
1982年,他承包了洪濑第二化工厂,开始生产日用化学品,利用民间使用芦荟的经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芦荟生产基地,开发了一系列芦荟化妆品并投入生产,取得巨大的成功。在此期间,他起草了十几个芦荟制品标准,全部被采用作福建省地方标准,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与华侨大学应用化学系合作试验成功的“荧光法测定芦荟素”至今仍是所有国内外芦荟产品的重要检测方法。针对当时各地配制冷烫液主要用的是巯基乙酸铵、而生产巯基乙酸铵时产生大量碳酸钡污染环境的严重情况,他在《日用化学工业》(轻工部刊物)上发表了《卷发液生产中钡渣的利用》解决了化妆品生产厂一大污染源,该工艺已推广全国应用。
1988年化工部在深圳召开全国精细化工技术信息交流会,他在会上宣读了论文《中国芦荟的开发和利用》,掀起了全国性第一波的“芦荟热”,全国一百多家工厂、研究所用洪濑第二化工厂的芦荟原汁和芦荟浓缩液开发了数百种芦荟化妆品、芦荟食品、芦荟保健品推向市场均获成功。此时,他趁机邀请各地的芦荟生产厂家、研究所和芦荟爱好者、专家在厦门召开“中国芦荟协会筹备会”,准备成立中国芦荟协会,后来以“芦荟委员会”的名义成为中国香化协会的“二级协会”,他出任该协会主任。
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到他开辟的中国第一个芦荟生产基地拍摄了科教片《芦荟在我们生活中》在全国放映,并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及各地电视台播放,影响较大,他在片中担任科学顾问,编写剧本和解说词,该片在国际科教电影节中获得“优秀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级官员们在国家科委、福建省科委领导的陪同下也多次到洪濑这个芦荟基地参观,并希望这一系列技术和产品能在第三世界国家推广、应用。
在他担任洪濑第二化工厂厂长期间,该厂产品黑牡丹牌芦荟洗发精、芦荟护发素等芦荟系列产品多次获得福建省和轻工部的科技星火奖、科技进步奖、优质产品、消费者信得过产品等。他被国家科委、共青团中央授予首批“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国家科技部召开的几次“芦荟产业研讨会”都邀请他作为“特邀专家”或“首席代表”、“名誉主席”出席。 1992年9月,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在北京召开了“天然添加剂”研讨会,会议决定成立“中国香化协会天然添加剂委员会”,推举他为该委员会主任。
中国每年出口大量的天然香料,又以十倍以上的价钱从国外进口大量的香精,其原因是调香人才严重缺乏,由于上个世纪从50年代到80年代初对香料香精的错误看法(认为香化产品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解放前遗留下来的“三个半鼻子”后继无人。有鉴于此,他通过中国香化协会一再呼吁培养调香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联合轻工部上海香料研究所和全国香料香精信息中心在厦门大学召开“第一届全国调香用香培训班”,后来又举办了数次,取得一定的效果,也培养了不少调香人才。他创办的“厦门牡丹香化实业有限公司”(厦门市高新技术企业)生产了大量的高档次香精不但成功地取代了用宝贵的外汇换回来的产品,而且大量出口,代替了原先资源(天然香料)出口的局面。该公司目前生产、在各行业影响较大的数百个香精的配方都是他经过千万次实验得到的,而目前国内其它香精厂主要是用重金向国外购买香精配方(一个“好的”配方数万元到数十万元)。由他创立的“三值理论”、“混沌调香理论”对整个香料香精行业影响巨大,已成为每一个香料工作者都要熟习和掌握的理论基础。 他历经15年呕心沥血、2005年发表的《香气的分维》一文利用刚问世不久的混沌数学解决了香味的“数学模型”难题,为建立“气味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与牛顿建立早期的《光学》理论相似。国内外各大媒体常以“神鼻”、“嗅觉大师”、气味学“鼻祖”等称呼报道他的活动情形。
1996年,由于他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后终于在本省厦门、南靖和武平找到了几株叶油含芳樟醇高达97-98%(其中左旋体芳樟醇占芳樟醇总量的99%)、樟脑和桉叶油素含量低于0.2%的“纯种芳樟”树,又用了5年时间攻克了樟科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难题(世界首例),2002-2003年先后通过了福建省科技厅、福建省林业厅、厦门市科技局的技术鉴定。随后培育了数百万株无性繁殖的、能完全保留母树优秀品质的芳樟种苗,在厦门和漳州地区建立了国内外第一个纯种芳樟生产基地(与本公司合作的第二个、第三个纯种芳樟基地也已经在本省三明和浙江金华建立,规模都是4000公顷),由于芳樟醇在香料和其它精细化工领域里的重要地位和极大的需求量,公司准备10年内实现种植4万公顷(60万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较大。该项目已纳入2004年国家级星火计划,得到厦门市委、市政府、省林业厅的大力支持,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厦门市和福建省的支柱产业之一(年产值数十亿元,相关产值数百亿元),把厦门打造成“东方格拉斯”(中国的香水之都)。
近年来科研工作和发表的论文主要有: 《香气强度和香比强值》,《香料香精化妆品》1995年第3期; 《杀虫气雾剂的加香、调香》,《气雾剂通讯》1996年第6期; 《“黄金分割法”在调香实践中的应用》《四川日化》1997年第4期; 《猪饲料香精的分类和应用》,《饲料工业》1997年第18卷第8期; 《饲料香味素试验报告》,《中国饲料添加剂》1998年第3期; 《饲料香味素》,《香料香精论文集》1998年汇编; 《膜分离技术在芦荟原汁加工中的应用》,《香料香精化妆品》1999年第4期,《中国民族民间 医药杂志》2000年第3期; 《香料香精实用价值的综合评价》,《香料香精化妆品》2000年第4期; 《利用香料防止饲料中的油脂哈败》,《中国饲料添加剂》2000年第4期; 《用纳滤膜“浓缩”芦荟原汁的实验分析》,《香料香精化妆品》2001年第4期; 《纯种芳樟及其组培苗叶油的分析报告》,《香料香精化妆品》2002年第1期; 《轻重煤油对家用杀虫剂香气的影响》,《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2年第8卷第3期; 《功能性香精——化妆品加香用的复配精油调配》,《香料香精化妆品》2004年第3期; 《香气的分维》,《香料香精化妆品》2006年第1期 。
在各专业技术交流会上宣读的论文有: 《中国芦荟、库拉索芦荟与木剑芦荟》; 《从青春膏谈天然化妆品》; 《液化石油气作抛射剂时香精的选用》; 《重视中国芦荟的开发利用》; 《醛香型香精的调配技术》; 《调香与混沌学》; 《香与佛教》; 《天然香料与香文化》; 《常用香料在香精体系中的挥发性》; 《古今芳香疗法与芳香养生》; 《气相色谱双柱定性法仿香》; 《蜡烛香精》; 《纯种芳樟及其组培苗叶油的分析报告》,荣获“2002年中国香料香精学术研讨会”论文评比 三等奖。 《化妆品中芦荟添加量的测定》 《嗅商》 《“无香日用品”与“无香香精”》 《加香产品的文化内涵》 《常用香料在香精体系里的挥发性》,荣获“2006年中国香料香精学术研讨会”论文评比三等 奖。 《大力发展樟科香料植物》,在福建省林业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高级研讨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 二等奖;
已出版的著作有: 《神奇的植物——芦荟》,1987年完稿,以“芦荟协会筹备委员会”“内部刊物”的形式出版,1991年由福建省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为国内外第一本芦荟专著。后来国内又陆陆续续出版了几十本芦荟书籍,包括由国家科技部组织编写、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芦荟栽培与加工利用》(教材,本人是该书的“编写人员”之一)内容百分之八九十皆源自此书;
《闻香说味一一漫谈奇妙的香味世界》,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9年出版,目前国内唯一的一本香料香精科普读物,在行业内影响巨大;
《调香术》,第一版61万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二版147万字也于2008年1月出版。全国香料香精行业技术人员几乎人手一本,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江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中南林业大学等凡是开办香化课程的学校都以本书为主教材;
《日用品加香》,80万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出版;
《香料香精辞典》,112万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出版。国内惟一的香料专业辞典。 即将由林业出版社出版(已订立出版协议)的大型林业工具书《樟》,约150万字。
近年来由他负责并己完成的科研项目有: “疲劳康复剂(司机清醒剂)”,湖南省科委组织鉴定,结论是:国内首创,国际先进。该项目已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专利号ZL99126812.1,国际专利主分类号A61K35/78;
“纯种芳樟组培技术”,福建省科委、福建省林业厅组织鉴定,荣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一种直接从芳樟树叶蒸馏提取天然优质芳樟醇的方法”,专利申请号02110216.3,公开号CN1451643A;
“一种膜分离法制取芦荟粉、芦荟酊、芦荟水及其制品”,专利申请号011028254;
“一种含天然植物提取物的固体除臭组合物及其制法”,已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专利号ZL02151616.2;
“一种可制成各种造型的固体空气清新剂”,专利申请号200410023893.8,公开号CN1695742A;
“一种饲料用低聚木糖、磷酸氢钙联合生产方法”,专利申请号200410035996.6,公开号CN1759716A;
“膜分离法生产地黄寡糖和地黄多糖”,专利申请号
“地牯牛膜分离法生产水苏糖”,专利申请号
“日用陶瓷加香方法”, 专利申请号
“一种不用杀虫剂的气味驱蚊方法”, 专利申请号
“饲料用二甲酸钾的生产方法”, 专利申请号
“纳滤膜分离技术在芦荟加工中的应用”,厦门市科委组织鉴定,已被确认为厦门市科学技术成果;
“芳樟的工厂化育苗”,荣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樟组香料植物生物技术育苗研究”,厦门市科技局组织鉴定,已被确认为厦门市科学技术成果;
“饲料用低聚木糖”,厦门市科技局组织鉴定,已被确认为厦门市科学技术成果。 此外,他还撰写了数百篇科普文章在《厦门日报》、《厦门晚报》、《泉州晚报》、《福建日报》、《福建卫生报》、《福建侨报》、《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北京晚报》、《科技日报》、《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世界日报》、《了望》、《知识窗》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有的是以讲座、连载(如“神奇的植物——芦荟”、“第六感之谜”、“奇妙的香味世界”、“香文化趣谈”等)的形式出现,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
初30组6班林翔云校友乃国光中学厦门校友会第三任理事长
|
<<芙蓉网>>按:<<校友风采>> 栏目旨在与大家一起分享校友们奋斗的艰辛历程和生活体验,它将记载著国光人奋勇拼搏的精神和不懈追求的足迹。希望校友们踊跃推荐,无论是对话、采访、个人简介等体裁我们都欢迎。请把稿件及照片(包括个人照)电邮到:info@fu-rong.cn 谢谢!
|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