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20年作品分享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作品分享 > 2009-2020年作品分享 >

母亲节的回忆--------------王振裕(香港)新侨中学校友【作品分享】

上传时间: 2021-05-10  【字体:

母亲节的回忆
王振裕 (香港) 新侨中学校

  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儿女们总喜欢备办很多美食佳肴,来庆祝他们妈妈的节日,今年也不例外,节日早晨,任职厨师的儿子便忙得不可开交,跑遍青衣各间街市,买了很多食材,为今晚丰盛的晚餐作好准偹。况且今日碰巧又是太太的生日,更显得“双喜临门”,比以前更加隆重。傍晚,当大家吹熄腊烛之后,女儿便切了一角蛋糕,恭恭敬敬地捧到太太跟前,深情地说:“妈妈,你真伟大,”于是,大家便兴高采热地享用这丰盛的节日大餐。席间,我半开玩笑地说:“你妈妈是伟大,但比起我妈妈还差了一大截。”女儿听了一脸不高兴,认为我的言语大煞风景,伤了妈妈的自尊心,但坐在一旁的太太却不以为忤,笑着说:“是的,我与你嫲嫲比较,还差得很远。“

  我的母亲出生于上个世纪初的福建南安县洪瀬镇的一个贫苦家庭,我父亲是旅居印度尼西亚的华侨,婚后育有四名子女,父亲是一个非常頋家的男人,在南洋经营小生意,每年都有按时寄款,维持家庭费用。

  本来,一个五口的小家庭,经济有保障,衣食无忧,乐也融融。但好景不常,一九三七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将中华民族置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个幸福家庭也被彻底的摧毁。由于战乱,一切内外交通、通讯、汇款全部中断,一时间,小家庭的生活来源被全部切断,初时,没有外汇收入,只好动用历年来的积蓄和变卖首饰来维持家庭开支,但不久后积蓄和首饰钱也用光了,只好将以前父亲回国时带来的大衣,羊毛衣也拿出去变卖,到了第三年,家里能卖钱的东西全卖了。万般无奈之下,母亲只好在街边摆地滩做起卖估衣的小生意,维持生计,战乱期间,民生凋敞,百姓三餐都难頋及,那来闲钱买估衣,生意十分惨淡,不久后生意也结束收埸。母亲又做糕包小生意,平时她在家蒸制芋粿,由大女儿拿出街边叫卖,赚取薄利度日,据大姐回忆当年的情况说,当时生活非常艰难,每日赚取的薄利还买不不到二斤大米,有一天她托着一盘芋粿正在路边叫买,突然有一个路人擦肩而过,将满盘芋粿撞落地下,大姐急得嚎啕大哭,她哭着说:“芋粿是要赚明天的买米钱,现在全报废了,回家如何向妈妈交代!”幸好这位路人也是个明白人,连忙安慰家姐道:“小妹不要哭,你数一下跌落几个,我全数赔偿。”这时家姐才擦干眼泪,收了赔款,然后又将跌落地下的芋粿拾起,准备拿回家洗凈回热再拿出来卖。

  母亲在晚年的时候,经常提起当年苦难的岁月,她回忆道,最困难的时候常常是三餐不继,有时几两米要熬五口人的米粥,煮好的白粥稀得照见人影,为了让嗷嗷待哺的四名子女充饥,她将捞起的米粒分成四份,待儿女吃完,才搯起渗杂着泪水的米汤饮干。她回忆道,有一年夏天,她去祖家四都挑龙眼来洪瀬街贩卖,烈日当空,肩负重担,肚子又空,行到半路便不支昏倒,幸好几位亲堂及时发现,将她救起,护送回洪濑,才拣回一命。

  这样的苦日子捱过整整八个年头,一直到抗战胜利,日本投降,内外音讯恢复畅通,这个不幸家庭才渐渐回复元气。此后,父亲的汇款源源不断地寄来,家庭经济已不成问题,但母亲并没有宽心过,先是,三叔因病英年早逝,遗下婶母及二名幼儿无依无靠,十分可怜,母亲万分焦急,立刻去信南洋向父亲告知情况,父亲立即回信,命母亲请婶母及二个堂兄来我家共同生活,这样,二家便合为一家,后来,二位姐姐又先后结婚成家,因二位姐夫都在外地工作,而姐姐又各有一份工作,子女无人照頋,母亲又挑起帮助照頋外孙的重担,这样,又将四家组合成一家。作为这个大家庭的主持人,母亲面临的是一个大考验,十几年来,母亲主持这个大家庭十分成功,家庭成员一视同仁,内外孙不分亲疏,一样疼爱。二位堂兄,也视同自出,他们的就学、谋职及婚娶,母亲都花了很多心血。在母亲的高尚人格的影响下,我们家族上上下下都非常亲密团结,至老不衰。我们曾几次获洪瀬镇政府颁发“模范家庭”的奖状。住在我们隔壁的一位邻居是这样评价我们的:这个由四个家庭组合的大家族,共同生活十几年,从来未听过有闹意见及吵架的声音,实属罕见!这个答案其实很简单,这要归功于我母亲善良无私和心胸广阔的高尚品格。

  母亲于二OO四年与世长辞,享年九十六岁。

  前年清明节,我回乡祭扫母亲坟墓,曾写了二首绝句,回港后参加国光中学校友主办的一个聚会,我将二首诗请教同席的刘英烈老师,他看了之后对我说:“乡弟,我看了你这两首诗,差点掉眼泪。”我听了之后,并没有沾沾自喜,因为我觉得这并不是单纯的溢美之词,我知道刘老师也有一个苦命的母亲,年轻时就守寡,含辛茹苦将小英烈抚养成人,母恩如山,几十年来刘老师一直耿耿于怀,无论是写作或言谈之间,常常提及母亲的往事。他看到这类的诗词,触景生情,悲从中来,想掉眼泪是很自然的。

诗曰(其一):
屠苏饮罢又清明,
万里归来祭母塋。
微雨松楸风细细,
恍闻昔日问嘘声。

注:松楸,古人常在坟墓周围种植松树及楸树,后人将松楸引为坟墓的代名词。问嘘声,问寒嘘暖的缩写。

诗曰(其二):
世间无物扺亲情,
每到佳辰百感并。
游子年来归意切,
渐轻岁晚重清明。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