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飞就飞”手机摄影日记(兰州-长春-吉林)----王安东(厦门)初30组【摄影作品】
上传时间: 2024-08-22 【字体:
大 中 小】
“想飞就飞”手机影像日记 ——5月15-16日 兰州-长春-吉林 王安东(厦门)初30组
14日晚飞兰州过夜,15日飞长春,再搭乘火车至吉林延吉,16日早直抵目的地珲春。 珲春圈河口岸(图1.2.)是吉林省最大的对朝口岸,连接中国与朝鲜的通道。该口岸是中国与朝鲜、俄罗斯、日本进行经济贸易、文化交流、跨境旅游的重要通道(图3.驶向朝鲜的红色大货车)。 宽度仅8米的国土(图4.)图片的左边是俄罗斯,右边是5.朝鲜。 图6.龙虎阁,“一眼看三国”的最佳位置。 说到国界,就必须提到吴大澂(图7.雕像),1885年底他奉诏与俄国使臣重勘东部边界,发现“土”字界碑位置有误,与中俄《北京条约》不符,遂与俄国边吏力争,并奏请朝廷速派人与俄使勘界,防止俄国进一步扩张。经吴大澂、依克唐阿再三辩驳,据理力争,终于达成协议。于1886年10月12日正式签订《中俄珲春东界约》及《中俄查勘两国交界道路记》,依照协议补立了“土字牌”(图8.),收回了黑顶子并为中国船只争得了图们江口的通航权等。 图9.远眺图们江对岸朝鲜的边防军在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吉林延吉、珲春口岸、图们口岸
将要离开珲春,车停留在“东方第一村”口(图1.),这是朝鲜族民宿村庄,几乎看不到住客。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40%朝鲜族居民,他们大多是“三八”线确定后来到中国并取得中国国籍,最近几十年来,大多前往韩国打工,收入丰厚,韩国也专门为这些“同文同种同根生”的同胞开设专门的通道(类似免签),加上国家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朝鲜族人各方面都优于汉人,这里的汉人倒成了三等公民! 图2.“张鼓峰事件纪念馆”,张鼓峰事件是1938年7月日苏两国在远东边境的战役,主要发生在张鼓峰(中国境内),最后以日军的失败告终,但苏军则趁机侵占了张鼓峰,将其划为“苏满(中)界山”,仅给中国居民留出一条狭窄“通道”,洋馆坪路堤的路口是左俄右朝,中间宽仅8米成了中国最狭窄国土(前朋友圈有图)。中国人广为传唱的《喀秋莎》(原以为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歌曲)原来是用来赞颂张鼓峰事件的前苏联远东边防军人的,这歌曲以后你还唱吗? 图3.横跨图们江的“甩湾子桥”(中朝公路口岸)桥头的哨所,新旧两座,无人值守(看来想偷越边境往朝鲜的人根本没有,倒是对岸朝鲜戒备森严,据说还有暗哨,防止国人偷越国境)。 图4.5.图们口岸,图们口岸是吉林省立关最早的“百年口岸”,分为铁路口岸和公路口岸。 图7.铁路口岸前插着国旗的宠物狗(早期日本人修建,现在随时可以通车)。 图8.对岸朝鲜火车站高挂着金家已故的父子俩的巨幅标准照。 图9.图中间房子是幼儿园,左下角有一个哨所和一位边防战士。 5月17日哈尔滨——揭阳转动车回厦门。
 (1)
 (2)
 (3)
 (4)
 (5)
 (6)
 (7)
 (8)
 (9)
待 续
|
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